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科普筆記簿--第七屆國際長毛象及其相關研究學術研討會/考古人類學者亂入篇

首日專題演講
長毛象的滅絕:從全球尺度/講者是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員 Adrian Lister
比對全球資料庫裡超過2000個同位素定年的樣本,把長毛象存在的年代範圍上推到距今40,000年前。其中,很多種類在歐洲距今21,500-19,500年間欠缺標本出現可能跟當時是歐洲冰帽層範圍最大有關。隨即又再次廣泛分布於各地,這個時期是地質學的布林暖期(BΦlling warming, 距今14,600-13,900年間)。隨後的 Allerød期間(距今13,900-12,800年間)大量林地形成,歐洲和西伯利亞西部完全沒有長毛象(這個期間冷暖交替極端),推測可能是攝食改變造成、延宕到稍後全球暖化減少了長毛象的分布。Younger Dryas是一個在暖化期間氣候又突然近似冰期的期間(距今12800-11700年),看到在北美的長毛象(woolly)和哥倫比亞長毛象滅絕,歐洲的族群限制在更北邊很多的西伯利亞,在歐洲東北部有短暫的再次移入居住。大約在全新世早期(距今約11,000年前)長毛象在歐洲大陸絕跡,最後的島嶼族群在Beringian區域到聖保羅(Pribilof Islands)至大約5600年前,Wrangel Island上的長毛象群大約在4000年前絕跡。
化石資料中很難得到關於分布障礙的推測,長毛象(M. primigenius)最後的族群持續片斷化一如滅絕前族群縮小造成的現象。這種族群縮小、避難族群讓其後續因為氣候、隨機或潛在的人類族群影響而滅絕。

參考大會提供的摘要,和小編手機裡的字典APP不停地隨著簡報檔上的陌生單字查詢,大概知道個梗概。這種研討需要大量的地質年代詞彙、間冰期、暖化期....之類的先備知識才有辦法跟得上,後續的論文大多是在歐洲、日本、中國、台灣各處發現的象類化石狀況(年代、種類、年齡或性別等)報告。

第二天專題演講
新生代晚期中國北部長毛象譜系的編年序列/ Chang-Zhu Jin教授
介紹中國在三個不同地區長毛象化石發掘,講者提出長毛象在亞洲大陸遷移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歐亞銜接處過了崑崙山到大約蘭州、接著是再往東北至山西一代、最後是往中國東北和西伯利亞。

論文發表主題
長毛象即象的狩獵之考古學及人類學證據:過去和現在

一開始Ran Barkair教授就提出了後續論文間關聯性的想法:從人類學對未開發部落傳統獵法及獵物分配的研究,估算出象可以提共人類族群高品質的熱量和脂肪,以這樣的觀點,原始人類將長毛象看成重要的獵物是必然的。如果能從考古學遺址中對動物殘骨的研究,推估人類對象群的影響,可以對象群種類、族群遷移或滅絕提供更具體的佐證。




來自日本的Mitsuo Ichikawa教授,介紹他在1974-75年於剛果某部落進行人種誌學研究的紀錄,詳實提供獵法、獵具、獵群、獵物分配、獵得象和其他哺乳動物在部落裡的差異。

隨後的Daou Veronique Joiris提供在1990年代在Ichikawa教授研究部落旁邊一個區域的部落,發現獵法的改變、獵群因為提供技能教育而增加,但人類學方面的儀式和獵到象的特殊性與Ichiawa教授的觀察一致。

然後是Agam對洞穴裡的長毛象遺骸研究,最特別的是一開始他就提出在開放空間發現的遺骸和洞穴裡有不同的意義。因為長毛象的體型無法自己進入洞裡,除非是死後被搬運,而其他動物拖動這超過2000公斤的巨獸、塞進洞裡的機會比不上被人類獵殺、分屍後運入洞。他以考古發現的穴居遺址(中歐位於波蘭北部國界),討論當時原始人類改變獵法、利用懸崖地形造成陷阱,讓長毛象等較大的哺乳動物跌落後降低抵禦力。論證的證據還包括穴內發現動物殘骨上的工具痕跡、肢骨共同的斷裂痕跡等。

Wojtal則發現一個冰河期的中歐人類穴居遺址,發現此處有大量的長毛象遺骨,跟其他中歐人類穴居遺址發現的動物殘骨相比,其他處長毛象只占洞內發現動物骨的2%左右,此處有接近6成是長毛象骨,身體各部位都有、還有大量的象牙(未見加工痕跡)。合理推測此處居者專鎖定長毛象獵殺,但也可能是當時長毛象比其他哺乳動物容易被發現。此處的動物骨除了人類加工的痕跡,也常有其他動物的齒痕,比對後像是狼的齒痕,但無直接證據指向這些動物參與人類的狩獵。此處也留有許多古工具,有穿刺、切削等。有些長毛象身上的刀痕,與部落民族取用儀式用的部位時會留下的相似,有些則與取皮時會造成的相似。這處的長毛象骨從生理年齡推測,以中壯年成象居多,與逢機獵殺的洞穴累計以幼象居多,較為不同。

第二天下午的發表又回到專業的長毛象種類判斷,第三天則是針對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方法改善、挖掘點介紹等。
對我這樣的外行人來說,考古學者們集體亂入,滿有趣的。他們的研究從古人類追著長毛象跑的角度,確實可能對中歐冰期、回暖震盪期間長毛象種類及族群估計提出一些資料。畢竟因為人類,這些遺骨才會保存在洞穴環境,在洞穴裡會不會比深埋地層更穩定、保留更多可供提取DNA片段的樣本?人類如果出現像獵象技能學校般傳授的組織,對長毛象群的遷移與族群發展壓力真的會大到使之滅族?確實提出了些讓一般人智力足以參與的問題,也讓我這樣的外行人產生了點興趣。也許下次他們能與正統長毛象學者們聯手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識吧!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展場探索活動:古代的中國人

在新課程的核心目標裡,希望學生能獲得自我學習的能力。所以在博物館的展示場,我們希望各種年齡能在同一個展示區看見不同的焦點、習得不同的知識。在解說導覽之外,獲得自己主導的學習。
展場探索活動是一個新嘗試,博物館人員講得最少、觀眾自己看和講。
很高興在這個學期結束前有6所學校的中、高年級以班級為單位來參與這個活動。

學生的表現讓多位導師跌破眼鏡,他們能專注在觀察、對照解說資料、討論、有條理的報告。
小朋友也注意到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成長

 如果老師們對這個活動有興趣,歡迎接洽來館辦理校辦研習。請將學校名稱、聯絡人手機、研習人數(20人以內)、日期,電郵至energyeducation.tw@gmail.com
我們會依聯絡先後與您聯絡並確定日期與主題。請盡量將研習時間訂在周二(全日)或周三下午。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水下飛機」製作及指導研習


研習辦法
一、       研習背景
配合教育部推動海洋教育議題,推動海洋議題與科學相關的動手作活動。
二、       研習內容:「水下飛機」製作及相關科學概念介紹。
1.         介紹流體力學的概念在飛機和船舵的應用。
2.         是藉由製作滑翔機、於水槽中試驗、探討滑翔距離與機翼的調整,讓學生實際體驗與觀察體力學的運作,建立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3.         介紹可以進行競賽的教學設計,及操作指導原則說明。海科館全國「水下飛機」分區競賽辦法說明,歡迎有意指導兒童科學實作的教師及家長參加。
三、       研習方式
1.
對象
           具教師身份需登錄研習時數者,請至教師研習網報名
           家長及國小中年級以上學童20名,額滿為止。
2.日期及講座內容
          時間:
         106319日下午130分入場,2時分-4時進行實作及介紹課程。
          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室二(立體劇場旁入口進入地下一樓)
          報名方式:
                  即日起至316日,額滿為止。
                   1、具教師身分須登錄研習時數者,請至全國教師研習網線上報名
                              課程代碼2159184
                   2、家長及國小中年級以上學童請填寫報名表

     費用:無。

註:全程參加者核發教師研習時數2小時,及「水下飛機」基本模組材料壹份。
                非教師參加者可獲得「水下飛機」基本模組材料壹份。
四、             研習時程
14:00-14:30「水下飛機」科學原理簡介/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宋祚忠博士團隊
14:30-15:10 「水下飛機」組裝實作及學生指導經驗分享
15:15-16:00 作品測試與調整(西屯路入口廣場近賣店及立體劇場側)
五、       其他訊息
1、本館停車格有限,參加者請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共乘前來。
           停車時請盡量往西屯路地下停車場停車。
2、若報名後臨時無法參與者,請電洽或電郵通知取消報名。
如有問題歡迎電話洽詢04-23226940*245蔡効儒先生
或電郵energyeducation.tw@gmail.com